佛教哲學與未來生活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Future Life
一、課程目標及內涵
2001年9月11日兩架大型客機在「恐怖份子」挾持下,衝撞紐約雙子星大廈,這個事件表面上被錨定為恐怖主義反抗資本主義與美國霸權擴張的標誌,但看在哈伯馬斯和德希達兩位被肯認為啟蒙主義當代繼承者的哲學家眼中,是自啟蒙運動以來彰顯於整體西方文化而在美國獲得全面體現的哲學概念:「現代性」與「世俗化」(secularization),隨著全球化的擴張在外緣化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當地本土反動。特別對哈伯馬斯來說,現代人處在理性與信仰;世俗知識與神聖知識的斷裂中,進而演變為信仰被壓抑與隱沒,造成現代語言無法對信仰進行有效的公共論述。一旦宗教內涵無法被公共地充分討論,信仰與信仰間、教條與教條間的爭議也會被隱藏起來,雖被隱沒,但暗潮洶湧,一但壓力破表破殼而出,便是大規模的人間衝突。這正是現代社會中真正的危險來源。佛教哲學的發展本身,不分對內或對外,不斷反覆辯證於打破神聖性(空性)與重建神聖性(佛性)兩端之間,文化體在亞洲的擴張也將這個辯證帶入了亞洲內部各個文化之中。相較於西方的啟蒙運動進入後世俗時代後的躊躇,佛教本身同時肩負世俗性與宗教性的辯證,有否可能在進入21世紀的現在,為那些不可言說卻似乎並非不存在的神聖意涵的公共討論帶來一些新的出路,以紓緩宗教與世俗、宗教與宗教,乃至於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未明張力?
此外,除了繼承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性與世俗化,我們所處的社會還正在數位化,數位化將會是相較於知識通俗更為極端的世俗化,或者可能是另外一種神聖知識?
本課程將帶領同學從佛教哲學在印度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發展至大乘佛的歷史與哲學發展主軸,了解佛教哲學中的重要哲學議題,並且回顧佛教傳入東亞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東西方文化衝突背景下,佛教哲學在日本與中國被用來作為揮劍指向現代性的入侵所擦撞出的火花,以及這些火花在歐陸戰場的納粹德國與亞洲戰場的日本帝國主義是否燎起了烈焰?藉以從中省思,並且站在現在,考量佛教哲學對於即將到來的未來生活能有哪些可能的意義。
二、多元教學方式
上課方式以研討形式進行,上課同學必須分組輪流帶領討論。期中考成績以專題報告之提案計算,以15分鐘簡報時間與書面資料為準。期末成績以專題報告之研究成果計算,以15分鐘簡報時間與書面報告為主。
三、主要參考書籍/資料
1.
山口益。《般若思想史》。肖平、楊金萍譯。上海: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2012,政大出版社。
四、涵蓋主題與教學進度:
涵蓋範圍:
課程簡介:授課方式與計分方式簡介。
佛教哲學在印度:吠陀與佛教的興起
大乘佛教:中觀、唯識與如來藏
佛教哲學核心議題「空性」與「佛性」:神聖性的破壞與神聖性的重建
京都學派、批判佛教與日本帝國主義
新儒家、支那內學院以及馬列主義
佛教哲學與AI
教學進度:
W1 9/17 課程簡介
W2 9/24 小乘佛教的實在論:阿毘達摩(山口益:1-13)(節錄下載)
W4 10/8 大乘佛教的虛假現象:唯識(山口益:22-35)(節錄下載)
W5 10/15 大乘佛教佛性思想:如來藏(山口益:36-53)(節錄下載)
W6 10/22 總結:印度佛教思想內部發展與外傳
W7 10/29 二戰時期的東亞佛教哲學應用:上(林鎮國:257-268)
W8 11/5 二戰時期的東亞佛教哲學應用:下(林鎮國:268-281)
W9 11/12 期中考:研究計畫報告
W10 11/19 議題探討:佛教哲學與個人生涯發展
W11 11/26 議題探討:佛教可以如何回應現代性?
W12 12/3 議題探討:人定勝天還是順其自然?
W13 12/10議題探討:聖俗與跨文化的溝通
W14 12/17 議題探討:佛教哲學與數位科技發展
W15 12/24 綜合討論
W16 12/31 (補假)
W17 1/7 綜合討論
W18 1/14 期末考:研究成果報告
五、評分方式
1.
課堂參與
30%
2.
期中報告30%
3.
期末報告40%
六、相關參考書目
1.
熊十力撰,林安梧輯。《現代儒佛之爭》。台北:明文出版社,1990。
2.
印順。《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台北:福嚴精舍,1972。
3.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4.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
5.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出版社,1985。
6.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齊魯書社,1991。
7.
呂澂、熊十力。〈辯佛學根本問題—呂澂、熊十力往復函稿〉。《中國哲學》第十一輯,1984。
8.
吳汝鈞。《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8。
9.
釋恆清。《佛教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0.
松本史朗著,呂凱文譯。〈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法光》第101期。
11.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台北:幼獅文化,1985。
12.
阿部正雄。《禪與西方哲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13.
[被-皮+夸]谷憲昭。《批判佛教》。東京:大藏出版,1990。
14.
Abe,
Masao. “Nishida's Philosophy of 'Place',”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XXXVIII. 4. (1988), 355-71.
15.
Gadamar,
Hans-Georg. 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rossroad, 1975.
16.
Hattori,
Masaaki. “Real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only,”
Eastern Buddhist, Vol. XXI. 1. (1988), 23-60.
17.
Nishitani,
Keiji. Religion and Nothingness. Trans. by Jan. van Brag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18.
Borradori, Giovanna. Philosophy in a Time of Terror. Dialogues with
Jurgen Habermas and Jacques Derrid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中譯:《恐怖時代的哲學:與尤根.哈伯馬斯&雅克.德希達對話》,蔡怡君翻譯,洪世謙審定。台北: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19. Katsura, Shōryū and Mark Siderits. Nāgārjuna's Middle Way, Mūlamadhyamakakārik. Somerville, MA: Wisdom, 2013. (方怡蓉譯。台北:橡實文化,2015)
標題 | 作者 | 點閱數 | 發表時間 | |||
印度佛教簡史 | gustav | 1297 | 10/14/2021 06:34PM | |||
W4 TA時間 | a960003 | 940 | 10/03/2021 08:16PM | |||
Re: W3 TA時間 | legalhigh206 | 182 | 09/27/2021 09:44PM | |||
W3 TA時間 | a960003 | 571 | 09/25/2021 03:06PM | |||
W1 課程簡介 | gustav | 499 | 09/15/2021 09:40AM | |||
課程大綱:佛教哲學與未來生活Buddhist Philosophy and Future Life | gustav | 496 | 09/11/2021 02:27PM | |||